目前分類:書籍。閱讀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《序》很愛看書,熱愛文字,但看太多會忘記自己讀過什麼,於是今年想勤勞記錄自己與文字的邂逅與省思。

          不限領域及書籍種類,只要有讀進腦裡、打到心裡,都會簡單寫下來。這是一種聚沙成塔的小趣味。


●2025.03.16

世界盃拉花大賽冠軍謝溢宸:「不要害怕跟別人不一樣。世界冠軍,一定是做了跟人家不一樣的東西。」

 

2025.03.08

●芬蘭老師:「我們並不注重畢業生是否在學業上取得成功;我們更關心的是他們是否能成為幸福的人。」


2025.02.23

●陳愛娥老師的“關於碩士論文寫作的幾點建議”一文,刊載在“月旦法學教室”試刊號,非常值得一讀。

因為她把知名學者撰寫的碩士論文搬出來批判一番,包括李立如教授、張宏誠教授,文風犀利程度堪稱一絕。


2025.02.16

●韓江-素食者,看到第29頁完全無庸置疑這就是一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書籍,平淡無奇的描述却打到我心。

“媽的,怎麼這麼磨蹭啊?”

你知道的,每當你急著要出門,我就會手忙腳亂。我越是想快點,事情越是變得亂七八糟。

我慌張得彷彿變成另個人。快,再快點,我握著刀的手忙個不停,突然砧板切到手指,刀刃邊緣切下一塊渣。

文章標籤

散落的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」讀書心得

終於開始閱讀台大經濟系教授推薦的經典名著,「湯瑪斯.謝林」寫的「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」。

作者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本書主要是探討個人選擇行為的動機,及人際互動形成的宏觀行為。

關於亞當史密斯的「看不見的手理論」,個人覺得滿妙的,

他認為每個人都從利己目的出發,最終全社會可達到利他效果,或私利與公益相調和。

而「納許均衡」對這個堪稱西方經濟學基石的理論提出挑戰,認為從利己目的出發,結果損人不利己。

其實這2個理論各有道理,但我個人比較認同「納許均衡」的想法。

畢竟人的利己主義擴張到極致,對於整個社會安定可能會提供更多危險變數。

 

2016.11.12,臺東小屋。

 

 


文章標籤

散落的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平等的經濟學.jpg

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Tomas Piketty,在2016年6月的新書「不平等的經濟學」提到:

「學業成就能達到什麼程度,與其說取決於《教師》的素質,不如說取決於《同班同學》的素質」。

看到這一段恍然大悟,所以哈佛學生才會是哈佛學生啊!

我的解讀是,因為每個人身處不一樣的國度、文化、行業、職位、階級、年資、歷練,

所以看事情的深度及廣度會不一樣,思考成熟度也不一樣,造成行為邏輯也會非常不同。

因此物以類聚或互相影響,不僅是前提要件,也可能是必然結果。

假設一個理性的高中生被丟到幼稚園學習,

自然不會浪費時間力氣融入幼稚園小班,每天一起唱幼幼歌看巧虎,

而是應該想辦法跳進大學,才是最符合時間成本及經濟效益的合理選擇。

 
 
Tomas Piketty在「不平等的經濟學」也有提到「罷工問題」,
 
讀到一半,我被一連串的文字給震懾住,因為我原本以為的「理所當然」完全被推翻了。
文章標籤

散落的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午休時間拜讀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」沈恩教授寫的「正義的理念」這本書,

第一次看到許多專業辭彙,特別是「魚的正義」這個名詞,

僅感到新鮮,且徹底讓我重新反省自己已經被這時代洗腦的價值觀。

在這個弱肉強食已經成為見怪不怪的時代裡,

大魚吃小魚、小魚吃迷你魚,好像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。

但書裡面提到,幾乎所有哲學家都認為「魚的正義」不能在人類社會裡被實踐,

否則這就是一場不正義。

我必須承認在看到這本書之前,我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件事情,

關於弱者被強者吞食殆盡,究竟是一個促進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必然性?

或只是一場上游社會用來剝削經濟弱勢族群的完美洗腦說詞?

目前只看到第一章,可預期的是整本讀完之後,也許會顛覆我既有的許多價值觀。

 

其實正義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,

可以是對於整個民族的價值、也可以是對於一個人的意義,

你認為的正義,和我認同的正義,不見得往同一個方向進行,甚至南轅北轍,

文章標籤

散落的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