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Tomas Piketty,在2016年6月的新書「不平等的經濟學」提到:
「學業成就能達到什麼程度,與其說取決於《教師》的素質,不如說取決於《同班同學》的素質」。
看到這一段恍然大悟,所以哈佛學生才會是哈佛學生啊!
我的解讀是,因為每個人身處不一樣的國度、文化、行業、職位、階級、年資、歷練,
所以看事情的深度及廣度會不一樣,思考成熟度也不一樣,造成行為邏輯也會非常不同。
因此物以類聚或互相影響,不僅是前提要件,也可能是必然結果。
假設一個理性的高中生被丟到幼稚園學習,
自然不會浪費時間力氣融入幼稚園小班,每天一起唱幼幼歌看巧虎,
而是應該想辦法跳進大學,才是最符合時間成本及經濟效益的合理選擇。
Tomas Piketty在「不平等的經濟學」也有提到「罷工問題」,
讀到一半,我被一連串的文字給震懾住,因為我原本以為的「理所當然」完全被推翻了。
站在「法律人」的角度,勞工透過罷工行為爭取合理薪資,完全是非常合理正當又符合公平正義的事情。
站在「個體經濟學」的角度,勞工透過罷工行為爭取提高薪資,是聰明理性經濟人的利己選擇,非常合理。
但,若將視野放大到「總體經濟學」,以整體國家經濟趨勢考量,
就會發現罷工行為確實可能造成特定人士提高薪資,
但可能會造成更多「被雇主認為不具相當價值的人」失業,甚至可能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。
這不只是左派、右派、社會主義派、自由主義派的爭論,
而是有關國家社會資源應該「直接重分配」或「有效重分配」的議題。
我另外寫一篇「罷工可能造成的骨牌效應及經濟學考量」:
這是一本很值得深讀的書,感謝法官贈送這本書當作我考上研究所的禮物,
整本書礙於篇幅只有140幾頁,省略詳細的推論過程,有些議題直接講結論。
我還想要知道更多,所以打算回頭讀這位作者的厚重大作「21世紀資本論」。
閱讀的樂趣,並不在於追尋懂什麼、看過什麼,畢竟我真的能力有限。
而在於追尋,「哇,原來還可以有這樣的想法啊,我怎麼從來沒想過」。
然後在這樣的一步一步驚訝中,
建立一個更多元化的思考模式,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。
這就是我最喜歡的,閱讀的樂趣。
2016.06.23,寫於臺東小屋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